华夏钓鱼网 —— 骑马挎枪钓具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398|回复: 8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钓经验分享大合集

[复制链接]

0

精华

0

钓鱼宝

56

帖子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3 01:4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话说前天预先写下的钓技经验篇6000余字几近完工,结果因为网站问题全部白写,愤恨吐血到今天(众版主狗血淋头),终于收拾心情从头开始。参照以往习惯,这个位置本来是要小赋一首的,奈何心情实在不佳,略过为好。   言归正题。虽然第一篇台钓经验分享大合集-装备篇反响不够热烈,但还是要感谢各位钓友的支持与鼓励,尤其要感谢的是本篇前身不幸身死后群里各位弟兄的安慰与关注,希望我重新写下的这些经验对你们有所帮助。最后,再次鄙视盆栽、稀饭、不及格之流对辛勤劳动的众位发帖人的漠视,我代表广大有良知的钓友亲切的问候你们娇嫩的菊花!

[table][tr][td]二、钓技经验篇(重写稿)    之前夭折的那篇稿子我分类分步分情况介绍了台钓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问题和窍门,自我感觉概括的比较全面,一目本身也倾注了不少心血,现在回想一下,觉得有些生硬和死板,考虑到自己身为初学者开始学习时候的不堪往事,觉得有必要转换一下角度和叙述方法,以便大家清楚直观的得到些许启发和思考。下文就以如何完成一次成功的出钓作为主线,尽可能详细、直观的介绍一些台钓的技巧和经验。    (一)出钓前准备。    相信看文的钓友中相当一部分的人在出钓前几乎不做任何准备。后果很多,有忘漂的,忘钩的,忘护的,忘饵的,忘这忘那的;也有驾车出去回不来的,有夜钓被蚊子赶回来的,有碰上虫叮蛇咬或突发疾病危难重重的。。。等等等等。这都是不做计划准备的后果。(你们一定比俺好,俺有忘带竿子出去钓鱼过:|   )那么出钓前要做哪些准备呢?一是天气查询。钓鱼的人都知道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渔获,出钓前尽可能了解一下天气对你的垂钓计划和准备工作非常有帮助。二是了解钓场。钓场情况如何?沙底还是泥底?水深如何?周边环境如何?鱼情如何?这些问题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你的钓位、饵料和钓法的选择。三是做好垂钓计划,根据计划准备钓具。要想完成一次纯粹的台钓,我的建议是出钓之前先拟定一个垂钓计划,明确你的目标鱼是什么,采用的钓法、饵料是什么,鱼情好怎么处理?鱼情不好怎么处理?(开始出钓的前天晚上,大部分钓友都是轻度失眠的)最关键的是装备的配备。很多朋友都认为台钓装备繁多,大包小包的很是霸气,甚至是高雅。这话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几十斤的装备背上,有时还要翻山越岭,那滋味极其难受。我有个自认为极好的习惯,尽可能轻车从简。我要台钓,绝不会带上抛竿、传统钓的工具,要钓鲫鱼,绝对不带鲤鱼、草鱼食和过粗的线组,我觉得追求最初的目标对于提高钓技非常重要,即便是空军,或者钓不到目标鱼,我也会尽量总结问题所在,吸取经验教训。从小我们就知道三心两意钓不好鱼,放在这里也是一样。打个比方,你主钓鲫鱼,钓着钓着上了个鲤鱼,还跑了,不要太过沮丧,你就是来钓鲫鱼的,碰上个贪吃的鲤鱼,钓上了,运气实在是好,没钓上,很正常,你做的是钓鲫鱼的准备,钓不上情有可原,甚至你可以思考,为什么平时想钓鲤鱼的时候钓不上,钓鲫鱼反而钓上了?是什么原因让鲤鱼上钩的呢?窝子打下去多久鲤鱼进窝了?多想想,多总结,钓技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无疑得到了提高,这其实就是钓技提升的最大窍门。呵呵,有些跑题,总之如此下来,你每次钓鱼携带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少,渔获却会越来越多,要想钓好鱼,取舍得失的理解先要有所升华。   (二)钓位的选择。    钓位的选择是个经验之谈。这个话题大的来说就是从古至今无数钓鱼人集体智慧的直接写照。任何一个钓鱼人都或多或少的接触过不少钓谚。什么春钓滩,夏钓渊;什么圆钓中,放钓角,长形钓中间;什么深钓浅,浅钓深,大(水面)钓小,小钓大....不一而足。这些经验的获得是经过了许许多多钓鱼人的实践验证的,所以,这些知识你一定要知道,但也仅限于知道。(钓谚很多,请自行搜罗)无论做什么,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钓谚是属于常识性的大众性东西,也是实践中遇到的最多的,但技巧不是,技巧是很小众的,我给你们假设一个情境,夏天,气温28-37度,一个长形河道,岸边植被稀疏,一头是进水口,你钓中间还是钓进水口?还是这个河道,下游有片傍水小竹林,你钓进水口还是钓竹林?答案都不相同。你对这些常识性的东西了解的越多,越容易得到自己的理解,这个理解就是技巧。说到这我又想起来几年前与一个网上认识的钓友的争论,“一荤一素时上钩蚯蚓好还是下钩蚯蚓好?”他觉得下钩好,我觉得上钩好,为了这个问题我们争了一晚上。

其实这个问题有标准答案吗?我想是没有的。钓场情况、鱼情、调钓情况、季节、天气等等太多因素影响钓法的使用,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且实践成功的,这就是技巧。处理同样一个问题时,(比如抓不到鱼口,老空杆或者脱钩),有的人会选择上移浮漂或者加铅调顿点,有的人会选择改变鱼钩大小,(结果同样上鱼),这也是技巧。    啰啰嗦嗦说了那么多绕话,不知道你们明白我的意思没。钓位和钓点对垂钓的重要性不需赘述,接下来讲的是具体操作,给你们缓解缓解情绪,放松放松大脑。钓位的具体选择就不说了,沟岔、林荫、进出水口、高岗旁,淹没的草地和菜地、水草、激流旁的静水、避风的湾、洗菜或装卸码头等等是关注的地方,重点我们说说选择钓点的操作。选定一个区域后,根据水边地形初步定好你的钓点。抽出你的长竿(一般是5.4或者6.3),搭好线组(用你最长的浮漂),给足铅让铅坠到底,抛满竿上下挪动浮漂测试水深(浮漂出水),然后从远到近拖动铅坠,每次20-30cm为宜(除非超出你的浮漂测量否则不要再动浮漂),记住水底大概坡度和地形;然后在你的预选钓点左右重复上述操作,得到钓点的粗略地形。钓点应选则一块相对平坦的底(0.5平方就可,方便聚窝和留鱼),如遇到陡坎、坡底则选择坎底、坡底为钓点(这里是天然鱼道),结合水深即可得出你应该使用的钓竿长度。(简单吧?别嫌麻烦,行不行看钓效!)    (三)浮漂的选择和调试浮漂是钓鱼人的眼睛,如何选择并调试好一支浮漂是钓好鱼的关键。(我本人是不喜欢拿一堆专业术语来忽悠人的,常言莫装B,装B遭雷劈,奈何讲解中确实需要用到,所以首先来了解一下浮漂的构成)一支浮漂由漂脚、漂身、漂肩、漂尾四部分构成。漂脚就是强势插入漂座的那一截黑不拉几的棍棍,有长短之分;漂身是浮漂浮力的主要来源,就是浮漂中间最粗的那一段,有长短、粗细之分;漂肩是指漂身最粗的地方到视标的一段漂身,按照收肩方式有缓急之分;漂尾即带有红黄黑环状结构的视标,按材质分为硬尾和软尾(有空心和实心区别),按示目多少有长短之别。浮漂说穿了也没有什么神秘的,你只要记住以下几点关系:1、漂脚关系浮漂翻身速度,长脚慢,短脚快;2、漂身影响入水速度和浮力,长漂身入水慢,短漂身入水快;3、漂肩影响下沉和回升速率,急收肩下沉快、回升慢(信号真实稳定),缓收肩下沉、回升速度较均匀(灵敏);4、漂尾长度决定钓深,空心尾带有浮力较为灵敏,沉降均匀,实心尾浮漂动作大。硬尾漂信号灵敏,不易保存,软尾漂信号稳定,可适当过滤杂鱼信号,不易损坏。只要记住了以上几点,根据钓法需要在实践中注意练习和总结,浮漂的选择便可得心应手。浮漂材质的选择上次在群里聊天时也大概讲过了,这里就不重复了,同样有个总结:芦苇(荻类)漂放大信号,巴木漂(还有桐木漂)稳定浮力大,孔雀羽没用过(欢迎高手赐教),合成漂是渣渣。    说到浮漂,不得不说的就是调漂,这是台钓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台钓中最常用的是调四钓二,这也是为什么早年台钓法又叫调四钓二钓法的原因。无论你实际调钓的是几目,都是在调四钓二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一般情况下调四钓二最容易上鱼)。下面以调四钓二为例给各位看官介绍一下我常用的调漂方法。首先是线组搭配要合理。这个不是废话,有的钓友一套线组对应的是几支漂,在这个基础上调漂调起来难度大,也不准确。所用的浮漂不同,对应的线号、线组、太空豆、铅皮座、八字环是不一定相同的,在一套粗线组上调鲫鱼漂,你会突然觉得你不会调漂了(具体你们自己想想)!所以调漂针对的线组一定要合理。调漂的具体操作方法是:1、找底,测水深。铅皮座给足铅,让铅坠到底,移动浮漂至漂尾稍稍露出水面。2、下移浮漂,缩短水线,浮漂位置不动。缩短的距离为你的子线长度+整支浮漂长度。(不要半水调,水很深时,半水调出来的漂不准确)。3、剪铅。修剪铅皮,直至漂尾露出水面四目,此时获得的就是双钩离底10公分左右的调目,即所谓的调四。(每次抛竿查看浮漂示目时,都应压水线,这样调出来的漂更灵敏准确,特别是线号较大时)4、挂“饵”再次找底,确定钓目。为什么给饵打上引号呢?是因为在调漂时使用开出的饵料不容易把握,很多朋友开出的饵料松散、雾化快,当抛竿动作变形或者不到位时,饵料更容易丢失,这样找不到底。我的方法是准备一块橡皮泥或者面粉和的饵料,搓成饵球大小(比重差不多,不易雾化、掉落),同样抛竿压水线,根据浮漂出水目数移动浮漂至露出水面两目,这就是钓目,也就是钓二。至此,一次完整的调漂就完成了。(调漂是很重要的,最好是现场调,在漂桶里调出的漂换了水深、水质就不准了,另外别烦躁,你对饵比较满意,调钓目的时候可以直接挂饵调,这样相当于做窝子)   (四)垂钓的基本功。     说钓鱼还说出个基本功出来了?没错,就是基本功!跟做任何事一样,没有基本功是钓不好鱼的。这个基本功包括栓线组、抛竿、调漂、溜鱼、抄鱼、开饵、上饵、打窝等等方面。这里我只讲重点,其他的就让你们在实践中琢磨吧。很多人现在都不自己绑线组,这个可以理解,也不是非自己动手不可,但是常用的线结要会吧!要不你换个子线咋办?打出的结老断咋办?我推荐一种方法,很方便牢固,将子线(子线就是两端绑钩,不要另外打结)对折整好你需要的钩距,穿过八字环打个简单的绳结,不拉死(就是围个圆,线头从圆里过),然后将双钩从圆外线头形成的环中间穿过去,缓缓拉紧就OK了(别拉太猛,拉快了子线会变形),这种结比较牢固,但是不能解,至于子线长短如何选择,概括的说就是深用短,浅用长;钓快鱼小鱼用短,钓慢鱼大鱼用长。基本功里最重要的除了调漂就是抛竿了,这也是很多朋友最容易忽略的一环。我经常发现不少钓友抛竿有远有近,或者东一竿西一竿,弄的跟打地鼠似的,甚至拽住铅坠将竿子拉成弓形靠竿子弹出去,(每次看到这类情况我的眼皮都会跟着弹一下)需知抛竿稳定准确才是续窝和聚鱼的关键。正确的抛竿应该是这样的,身体坐直,左手轻轻拿住你的铅坠或者子线(看你用的杆线长度),将竿子对准你的目标位置,上抬大臂带动小臂同时送臂(手腕固定),左手松开铅坠,使竿子由内向外向上运动,利用竿梢的弹力将线组荡出去(是荡,不是弹!荡会吗?淫荡会吗?

  )。当然,实际垂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风力,水流等等),单单靠抛竿是不能确保你的钩饵始终在你的窝子里,这里就引申出另外一些技巧。当风力影响抛竿时,抛竿前可将钓竿适当向身体两侧暂引,通过加大竿子运动路径获得更大的对抗风阻的动能,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就是换漂换坠,换短脚短身急收肩的硬尾漂,或者加铅,增加线组自重,同样更易于抛竿。风大或者水流明显时,即便采取一些方法将钓组抛出,此时的钓组是很难到位的,所以牵涉另一个技巧——拖漂。如果你用心观察,你会发现钩线入水到浮漂站立到抵达钓点、钓目有一个共同的过程。钩线刚入水时,主线处于松弛状体,铅坠和饵球下落时会带动浮漂往钩饵落水处移动,浮漂站立后会随着压水线的动作往回移动,然后抵达钓目,所以在抛竿后浮漂站立之前可将浮漂拖至你的钓点位置,始终保持大线带紧,这样翻身后的浮漂基本就落在钓点了。台钓的技术动作还有很多,篇幅有限,恕不能罗列详细,有兴趣的可以私下共同探讨,至于开饵、上饵方法及作钓中的情况应对,一目在下集的饵料篇再给各位补充。    总之,按照这样一套操作方法下来,钓位、钓点合理,钓竿、浮漂、钓深选择正确,技术动作到位,相信是会有不错的收获的,钓技经验篇就暂时写到这里,我们下集再见! :-D       (另注:别纠结排版,在WORD上保存几次弄上来就这样了,操蛋的编辑栏!)      (再注:没图骂盆总,稀饭,不及格,我传图传不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0

钓鱼宝

50

帖子

沙发
发表于 2014-11-23 01:45:11 | 只看该作者
沙发咱自己先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0

钓鱼宝

56

帖子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3 01:45:47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0

钓鱼宝

45

帖子

地板
发表于 2014-11-23 01:46:27 | 只看该作者
气垫床,一目我顶你一辈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0

钓鱼宝

56

帖子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3 01:4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楼喝稀饭钓鱼的帖子回复板凳!!!你也好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0

钓鱼宝

54

帖子

6#
发表于 2014-11-23 01:47:59 | 只看该作者
一目其实吧,溜鱼的经验也可以大做文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0

钓鱼宝

45

帖子

7#
发表于 2014-11-23 01:48:43 | 只看该作者
一目,建议把前言部分的牢骚话去掉,否则本次活动你根本没戏-----大权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0

钓鱼宝

56

帖子

8#
发表于 2014-11-23 01:49: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楼欧阳盆栽的帖子论“驾驭”能力,我看还是你出个专栏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0

钓鱼宝

42

帖子

9#
发表于 2014-11-23 01:5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楼昆明两目半的帖子咱不畏惧!:-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0

钓鱼宝

51

帖子

10#
发表于 2014-11-23 01:5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楼平水钓一目的帖子

我怕被抢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华夏钓鱼网 —— 骑马挎枪钓具论坛 ( 渝ICP备18000901号 )

GMT+8, 2024-6-3 16:1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